这就是真实的录音,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成的,这也是为什么李事成会说时间根本不够用的原因,录音,是要用最完美的状态,选出最完美的版本,然后制作成最好的单曲,和现场不一样。
至于后面的第三次和第四次,唐修并没有出错,而是很柔顺的完成了弹奏,不过却要多留出几个版本,好在后期正式制作的时候,挑选最好,完成度最高的音轨来进行制作,或者剪切下来各自最好的片段,来糅合进最终版本。
钢琴部分一共录制了三个版本,才是结束。
已经算是很顺利的过程了,有时候,可能一首歌的某一轨音轨,要接连不断的录制上个十几二十遍,这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了。
第二样要录制的,是吉他的音轨。
对于不是乐队合奏的伴奏部分录制,真正的难度,从现在才正式开始。
因为不是一起录制的,所以在这个过程中,不论是节拍、时值、甚至是乐曲状态,可能容错率都低到了每一个音符之上。
因为这关乎最后所有音轨整合之后的融合性到底好不好。
毕竟,这不是用idi弄出来的东西,而是实打实的真实乐器录制。
挑战,开始了。
唐修抱起一把民谣吉他,细微的调好音之后,插上电,连接上拾音器,并且用变调夹夹在吉他的第六品上。
随后,他抱着准备好的吉他来到了一个吉他专用的电容麦前。
吉他和钢琴不太一样,吉他是外录和内录一起录的,双管齐下,一次要录两轨,外录的作用是准备来,到时候如果有混音的需求,用来混音用的。
戴上监听耳机,这次,耳机中放的是节拍器和钢琴一起响起的声音,又要多分心一点。
“一,二,三,一二三进”
吉他与钢琴不太一样,起风了的前奏一共两小节,吉他部分是在前奏的第一个小节刚好末尾的倒数第二个拍进。
第二种乐器出场,容错率低的后果就开始出现了,这次的录音,比上一次钢琴部分不顺利太多了,唐修足足录了十二遍才大功告成。
随后的每一件乐器,都随着一种新的乐器加入,容错率变的越来越低,难度越来越大,要照顾的也越来越多,甚至还有唐修对于那样乐器熟练度的影响,更是加剧了这个过程拖拉的时间。
比如小提琴,唐修的熟练度就实在不高,他虽然会拉,但是始终水平不太行,卡在那很久,最终还是上了点idi,才是糊弄过去,弄了很久总算没有多大瑕疵。
随后,鼓的部分则是由李事成完成,因为唐修目前的状态和体力,并不允许他打鼓,毕竟打到一半,他就有可能一头晕厥过去。
所以这个部分由李事成完成。
整个伴奏录音过程,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之久,把二人累的够呛。
不过所幸还是大功告成,伴奏录制部分,不算很圆满,但是起码顺利的结束了。
最后,当所有音轨和在一起,悠扬的伴奏声传出的时候,二人喜极而泣,抱在一起叫唤了好久。
尤其是李事成,越听越心惊:“这首歌,我有100的信心,它绝对能火虽然还不知道voca部分是什么样的,但是光伴奏来看,实在太惊艳了,这简直完美”
于是,进程顺利的进入到了人声录制环节
这个环节,算是最顺利的环节。
唐修本身的唱功就摆在这,虽然他现在的身体状况并不好,但是好歹也准备了一上午,练了半个小时的声,做开嗓什么的,再加上十足认真的态度。
他只唱了三遍,就完成了录音。
唐修采用的是鼻腔共鸣唱法,以下鼻道共鸣为主,外加适当的混声唱法,完成了这首歌。
这使得唐修本就清亮、具有爆发力的歌声,更加明亮动人。
说实话,很有前世吴青峰的那个感觉和味道了,再加上情感的流露,把李事成震的鸡皮疙瘩一阵一阵的。
至此,录音工作,彻底完成,整个过程,持续整整七小时真正当之无愧的高强度工作
那么接下来需要做的,就是尽快完成制作,然后就是重头戏了
这首歌曲很快就迎来真正考验它的时刻